欢迎您访问恩平岑氏网官网!
族谱内容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族谱内容
概述浏览次数: 作者:admin  发布时间:2017-2-25 16:20:37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概述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一)

    恩平岑氏是恩平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。根据编修族谱的调查统计,恩平岑氏人口总数达45509人,其中内地30254人,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5255人。

    恩平岑氏人口分布全市15个镇(全市共18个镇),110条自然村。其中54条村集中在江洲镇。江洲古称大江,原为圣堂区管辖,1984年国务院批准,江洲单独建镇,下设太平、永安、中安、东北雁四个行政村和一个圩镇委员会,人口18885多人(不含海外)。江洲镇除了婚嫁人来的女性外,全镇男性全为岑姓人氏。岑氏人口较多的镇还有那吉镇3000多人,分布13条村;大田镇2000多人,分布8条村;君堂镇1700多人,分布7条村;良西镇2173多人,分布8条村;其他镇3000多人。

    恩平岑氏宗亲旅居海内外的华侨和港、澳、台的人口,旅外人口中,以香港最多11000多人,因多是江洲镇人,故人称恩平有两个江洲,一个在恩平,一个在香港。其次是美国、加拿大、委内瑞拉等国家。

    恩平岑氏人口变迁经历七百年。最初是尧俊公裔孙宗宽几家人来到恩平,人口甚少,道理第八世仕安、仕昌等四兄弟家族,人口有了增加。清代乾隆、嘉庆年间,大约是十七世公字辈到荣字辈一百年间,人口有较快增长。近一个多世纪,战乱灾荒频盈,造成社会病疫、贫困、落后,人口增长较慢。抗日期间,各地逃难来恩平的骤然增加,江洲曾一度出现畸形的增多,但看战胜利后,战时逃难来的人要返回原籍,所以人口略有减少。至解放前夕,恩平岑氏人口仅一万人左右(不含海外)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生活得到改善,岑氏人口增长较快。但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,由于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,造成生产倒退,群众生活困难,人口停滞不前。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人口发展高峰期。后来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,控制了人口生长,现在全市岑氏人口约为30254人(不含海外)。

    由于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,岑氏人口寿命不断延长,寿星越来越多,按1986年调查统计,人口仅1万人的江州镇,其中80岁以上寿星达78人,90岁以上者12人,100岁以上者2人。而新中国建立前,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80岁的人更是极少的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二)

    恩平岑氏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

    公元前1100年间,周武王封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,建立岑国,其地在梁国岑亭,子孙因以岑为氏,世居南阳棘阳。岑氏始自南阳,始祖岑彭,于东汉时为复兴汉室立下大功,被汉武帝刘秀命为廷尉,行大将军事,爵位怀阳侯,其子孙继封为细阳侯、谷阳侯,此是岑氏历史的第一个鼎盛时期。彭公子孙繁衍昌盛,遍及四方,到了隋唐年代,出现了一门三相和唐代著名诗人岑参,这是岑氏历史上又一兴盛时期。宋代,彭公的三十七世裔尧俊出生南阳邓州,宋端平二年考取进士,仕至上至国卿,当时奸臣当道,尧俊公不趋炎附势,辞官携眷南下广东,始至冈州(今台山岑边)后居阳江石脚村,以后,其宗支陆续分居到恩平、阳春、南海、顺德、广州黄埔等地。当时恩平和阳江,均属南恩州,宗宽公往来其间,“辟土督耕,建塾课读,事虽草创,规模宏阔”。至第八世仕安、仕昌、仕明、仕现兄弟分居大江旧村、东平里,大田禾迳、老富塘等村,后经历代繁衍生息,人口不断增加,陆续分迁全县各地。岑氏子孙,勤劳聪颖,艰苦创业,自强不息,时越数百年,世更二十余代,现在岑氏家族,人文昌盛,经济发展,生活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三)

    恩平岑氏家族向以农业为主,耕养为活,其工业甚少,农业耕作水平很低,李代发展缓慢,族人生活艰辛。我岑氏人口比较集中的大江洞(今江洲),地处锦江下游和丘陵,易涝易旱,水利条件很差。民谣:“大江大江,三天无雨田园亢,一场大雨水浸床”,“想吃好谷好米嫁莲圹,想吃番莳芋仔嫁大江”。地处山区的那吉、大田、良西等地的宗亲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恶劣,交通不便,土地瘦瘠,耕作落后,作物产量甚低,耕山种树,收成微薄,半米半莳为活,没得温饱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政府对农业十分重视,岑氏宗亲同全县人民一道,大搞农田水利建设,修山塘,筑水库,使生产条件有很大改观,农业生产有很大提升。但经历了公社化和“大跃进”、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劫难,经济发展较缓慢。到了80年代,国家实行改革开放,我岑氏宗亲的经济才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,农业、林业和其他多种经营都有大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,温饱问题解决了,许多人还建了新房子,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过上了小康生活。

    除耕作农业外,“生意仔”多是岑氏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,尤其是以江洲(大江)人为最。大江人做生意可追溯到上世纪初叶。起初是上门收买旧料,小本经营,后来越做越大,人数越来越多,从收旧料到开金银首饰铺有之,从收买烂铜烂锡到拆车拆船者有之。据统计,江州镇收旧料专业户达298户,其中20多家在325国道旁开了收旧拆车市场。农闲过巷登门收旧料,则达到400多户。

    岑氏宗亲不仅在本地做生意而且还开拓到省、港、澳、佛以及江门三埠等,在广州市一德路,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,就有许多大江人在那里开花生铺,有恩平大江街之称。现在,大江人继承传统,在一德路做生意的不乏其人。他们多是做水产海味、胡椒、中药材等杂货的。有的零售、有的搞批发,效益都不错。大江人更是如虎添翼,生意越做越火红。有的承包开办了水泥厂、麦克风厂、电子厂、印刷厂、制衣厂、机械厂等。在港澳岑氏宗亲做生意的更为显赫,岑维休、岑才生父子均为香港报界名人,还有的宗亲经营股票、地产、酒楼、纺织、制衣、煤气等行业,其资产都在亿以数计,成为富商巨贾。在香港富有的恩平人中,岑氏宗亲占有很高的比例,而且有的成为佼佼者。

   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四)

    恩平岑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。明代成化年间,岑氏的有识先辈主力提倡教育,许多村庄开办了私塾馆仔,有一定规模,也有开办大馆的,叫做“蚕筚”。民国后,提倡新学,岑氏居住的大村庄都建立了小学。抗战期间,广州沦陷,省立国民大学附中内迁江洲,为族人上初中提供了方便。但由于经济落后,生活艰辛,还有部分人无法上学,尤其是妇女,文盲较多。新中国成立后,族人渴望文化翻身,教育以公办、民办形式,在小乡和行政村开办了完全小学,较远地方办了分校,入学率大大提高。改革开放以后,群众办学热情高涨,华侨、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籍然成风,为江洲岑氏宗亲率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。在海内外宗亲的支持下,各行政村的小学进行了全部改造,实现了校舍楼房化。到九十年代初,恩平岑氏宗亲九年义务教育普遍实现了。随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,岑氏宗亲子弟读大专,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多。

    由于重视文化教育,恩平岑氏人才辈出。清末民初,教育家、法学家岑岳华在恩平、四邑知名度颇高,报界名人岑维休,二十年代在香港创办《华侨日报》获得成功,被英女王授予OBE勋衔、香港政府授予太平绅士荣衔;银行家岑若冰早年留学苏联孙文大学,回国后从事教育和金融事业,贡献良多;我国著名飞行家岑泽鎏,任职民国空军,抗战期间个人打下日本飞机五架,被政府命名空军英雄、抗日猛将,还有著名教育家岑惠文,翻译家、红学家岑佳卓等都是早年岑氏的杰出人才。

    新中国成立后,岑氏的海内外宗亲成为科学家、文学艺术家,医学家等学者专家的就更多了,他们在各个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,也为岑氏争了光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五)

  恩平岑氏宗亲旅居海外,从十九世纪中叶就开始了,最初是到美国西部,后到北美和南美,也有许多人到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南阳国家。

  岑氏宗亲初到国外,艰苦创业,备受欺凌和迫害,都有一段血泪史,但他们爱国爱乡爱族之心始终不渝,对祖国和家乡贡献殊多。1898年,孙中山在加拿大宣传改革,先贤岑发琛率先参加了孙中山倡导成立的兴中会,他带头捐款,并发动华侨购买公债,筹集革命经费。旅居海外的岑氏宗亲受西方科学昌明,教育普及,经济发达的影响深感家乡文化教育落后之苦,因而捐资办学,扶贫济困,热心公益,对建设家乡不遗余力。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,岑氏宗亲的爱国爱乡行动更为突出,回乡捐赠公益事业的款项超过1500多万元,建办文化教育、医疗卫生、公共福利等公益事业100多宗,并投资办厂、办店,为家乡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
技术支持恩平网页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