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恩平岑氏网官网!
岑氏史话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岑氏史话
恩平第一“市”——江洲市浏览次数: 作者:admin  发布时间:2022-3-28 19:43:01

   恩平于1994年撒县建市,谓之恩平市。可是在恩平建市之前,已经有四个市了。这四个市是江洲市、扬桥市、均安市和岭南市。市者,圩市也。四个市之中,以江洲市最大, 居住着400多人口,故人们谓之为恩平的第一“市”。

   江洲市,虽然范围不大,人口不多,论城市的规模,它根本谈不上,可是它有许多的特色和优势而闻名于邑内外。

   江洲,是著名的侨乡,旅外乡亲2万多人,分布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每年为国家争取了不少外汇,也通过亲属关系向外输送出许多移民。这里旅外乡亲都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,有的回来办厂开店做生意,有的向家乡捐资赠物,办公益事业,为使江洲的经济繁荣和文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。

   江洲,做生意人多而闻省港澳等地。三十年代,广州的一德路被称为“大江(江洲)街”,如今在此做生意的也不少。上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“广茂香”花生在穗、港、澳都有他的子公司和分店。现在江洲人往外做生意的人更多了,在香港的恩平人富高巨贾,是数江洲人了。在内地江洲人做生意也是佼佼者,外汇市场,副食和百货批发在江洲是比较兴旺的,特别是收旧料的人多更是闻名四邑侨乡,成为专业户的有298户,那些季节性收旧的达四、五百人之多。而江洲的工厂也较多,工业也是比较发达的。

   江洲,地处恩平之心脏,交通非常方便,锦江河流经此地,航运量是恩平最多的,325 国道和广湛高速公路也经过江洲,是广州佛山通往粤西、海南、广西的主要通道。而江洲市周围人口稠密,沙湖、君堂、牛江、圣堂、良西等镇的居民都来这里趁圩买卖东西,南来北往,显得一派繁荣景象。

   江洲的特点,还有“江洲榕荫”, 是恩平新八景之.,每天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休闲游玩,这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。

   谈起江洲市,江洲人甚至外地人都会津津乐道。江洲市的建立,可以追索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。这个地方原是锦江河冲积沙丘小平原,建市后,故称“江洲”,为大江乡(今江洲镇)所辖。大江人生意仔多,华侨多,常常外出交往,深感没有圩市之不足,故提议要建立一市镇,以繁荣侨乡。此时,正值陈济棠主粤,颇重视发展经济和城镇建设,正合时宜也。于是邀请外出做事的岑岳华回乡策划筹建江洲市,岑岳华是个见多识广之人,民初东渡日本留学,后入广东政法专校就读,毕业后一度任职恩平中学校长,后往台山著名爱国华侨陈宣禧创办之新宁铁路公司任职。岳华桑梓情殷,毅成辞职返里,主理建市事宜。他邀请新宁铁路公司工程师黄勒庸设计,先将地型进行勘测,吸取中外建市经验,作出市政建设规划。

   江洲市政建设为长方形,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,三百个铺位,四个市场,南北走向八米宽的大马路三条,一条长堤,东西走向七米宽横马路七条,全部十字型贯通。大马路底下有砖砌拱型下水道,长二百六十一米,铺位建设以十间铺为一个趸位,间间有骑楼。市郊建一座颇具规模的用混凝土、青砖砌成的靓厕所,方便市民群众。在当时来说,这个起点是高的。建市需要资金颇多,就采用集资的办法,市建筹委会自建两间店铺为倡导,太平村归侨岑振志积极响应,除了自己建有六间店铺之外,还借出一笔现金,支持建市。从1930年正式动工至19328月市政初具规模,农历814日为江洲市第一个圩日。为庆祝开市,雇请“别有天”名班演戏,又适逢中秋节,显得很热闹,乡民除买节日商品外,最热闹的是缸瓦店,妇女趁圩要买茶煲才吉利,因此茶煲,中煲全部卖光,均兴、奕顺源、利源兴三间缸瓦铺生意特别兴隆。

   当时,江洲,君堂,船角三个连环圩,都是选择“四九”为圩日,开市初期,趁圩的人还不多,市场较淡,但大江乡民团结一致,共渡难关。首先从减轻商贩负担人手,圩日在市场摆摊,地租交多少,由贩仔出主意,多少不限。旧村全利伯扫街收清洁费也同样多少不拒,一律问心,加上治安良好,几名治安员尽职尽责,盗窃和小偷甚少,市面安定,市场很快兴旺起来。

   经过几年,江洲市发展打下基础,正拟发动海外侨资扩展,但遭日军侵华,烽火遍地、侨汇中断,扩市之务,遂陷于停顿状态。不过,江洲市是交通要道,其贸易未尝间断。及至广州沦陷,国民大学内迁,搬来江洲办学。还有台山、新会、开平等地的侨眷,因侨汇中断,生活无着,卖故衣者数以百计(路过和留住江洲,略显出消条中的一点热闹。

   1945年抗战胜利,侨汇恢复,华侨归国探亲者众,许多华侨把多年积蓄,投向江洲市建店铺,因而,出现了战后发展的高峰期,一两年间,就建店铺70多间。较大的企业有悦丰米机、样和隆,华诚榨油厂,还开了稻谷市场,吸引莲圹、沙湖、平安、岭南等地群众来江洲卖稻谷,买回肥料,而商店的商品充裕,市场一派兴旺。

   可借好景不长,五十年农村土改,城镇工商业改造,华侨复居海外,商人离店,江洲只有供销社和粮管所三几个单位,店铺无增反而拆了几间,风云急下,很有可能步船角圩的后尘,会被拆平散圩。圣堂供销社见江洲榕树合用,锯了几棵,君堂粮管所要杉木用,派人来江洲拆搁。拆完搁又拆米机铺房,后被群众强烈反对才停止。最可惜的是座落在大江中心小学的校园中的七层古塔被拆掉。此不仅是大江的历史文物,而且系恩平和江洲解放的胜利凭证。1949 年农历91日,南下大军进入恩平,過开平赤坎胡国强等六大霸头、沙湖土皇帝吴远迪带着残部向洪落逃亡途经江洲,与大江伪自卫队合在一起与解放军对抗,退至塔内负隅顽抗,被解放军攻下,全部被浮,土皇帝吴远迪企图开门逃跑,被打伤脚,后亦捉获,依法处决。

1984年,江洲设立镇一级建制,江洲市是江洲镇委和镇政府所在地。时宜开放改革,江洲市为虎添翼,突飞猛进。这里先后办起了粮食加工厂,水电站,糖厂,制衣厂,织袜厂,水坭厂,铸造厂,自来水厂,印刷厂等工业,还有许多批发百货商业、服务业,吸引了许多客商和投资者。江洲市还办了中学,中心小学,幼儿院,音乐社等文化教育事业,显示了侨乡经济文化蒸蒸日上的风貌。

   江洲市70年的沧桑,令人瞩目,而江洲市这个名字本身也引来一宗又一宗有趣的故事。

   其一,六十年代有一位华侨老伯回到广州,稍住儿天后到省汽车站乘车回恩平,他买票时同售票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:

   售货员:“买到那里的票?

   老伯:“江(读成广音)洲市

   售票员:“老伯, 你在广州市了,怎么还要去广州市呢?

   老伯:“没错, 我回恩平江洲市,这是我的家乡,我已经离家三十年了,现在回去看看”

   售货员明白了,很快便给老伯办了售票手续。这是一段语言上的趣事,它说明故乡的名字在人们在脑海里永远是磨灭不了的。

   其二,文革初期,海南岛红卫兵北上串连,步行到了恩平城,打开地图一看,发现离恩平城不远有个地方叫做江洲市,好不高兴,于是,继续步行赶程,希望到一个城市住宿,享受一下城乡的繁荣。到了江洲市已人夜了,这里电灯不明,店铺关门,人口稀少。小将们发火了,这是一个城市吗?他们要找市长。一位清洁工人带他们找到一位猪肉佬,介绍说这就是“市长”了,他确是市长,因为三区政府委任他管理江洲市的环境卫生和治保之类的事,“市长" 带他们到接待站,铺上葵毡住了一宿,小将们自知自己上了自己的当,还有什么话可说呢

   其三,这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。江洲人喜欢使用名片,做生意的人名片写上“广东恩平江洲市大马路x xx x号”。办企业的人则写上“广东恩平江洲市南郊x x有限公司”让人们知道,他们不是一般生意仔,而是实业家,特别标明江洲市的名称以表明他不是来自一个小圩镇,而是来自一个市。这是出于工作上的方便,而名片则是实事求是的。这是一些趣闻轶事,但他确实反映江洲市的历史事实。

 


上一条:江洲自然村俗名浅考
下一条:没有了!

技术支持恩平网页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