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恩平岑氏网官网!
岑氏文化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岑氏文化
第六节 岑氏习俗浏览次数: 作者:admin  发布时间:2017-2-23 15:20:34

节目习俗

         春节:农历正月初一,俗称新年。为迎技这一传统节日,从农历十二月中、下句至十二月三十日(即除夕)、家家户户都进行扫灰,俗称打“火成霉”,以去旧更新。节前一天,即叫做“年三十晚”,这一天要制年糕、炸泊糍、 酥角等度节食品,家家户户都贴春联、年画;挂桔果、挂蒜,取其兆意新年大吉,事事合箕。下午五时左右,用三牲(猪肉、鸡、鹅)、糍品等参拜祖先。拜毕,吃“团年饭”,饭菜特别丰盛。饭后,家长给小孩和晚辈分“红包”,叫做“压岁钱”,有添岁长大之愿。 正月初一零时起, 各家各户烧炮竹迎春, 小孩上门 “喊好禾”、  “送财神” 。是日以斋祀祖,人不吃肉类。年初二,叫“开年”,亲友互相拜年,以古利语祝贺。许多圩i镇、村庄都舞狮贺年。年初十日陆续迎神“ 庆灯” 。这天锣鼓喧天,鞭炮齐放,灯火通明。上一年出生的小孩的家长要备三牲拜社神,名叫“杠票”,结婚的男子要“更号”,在灯寮张贴公布,让众人知其名。

        正月十五(元宵节) : 是日烧花炮。大江洞的村民集中在大朗庙仔“抢炮”,得胜者接“炮山”回本村供俸,非常热闹。晚上各家各户用猪肠、葱来煮粥,称之“通心粥” 。食之,其好意头的“事事亨通,通晓明理”之义。正月十六日,大江洞各村的村民到旧村还炮,打锣鸣放炮竹送社神回社坛, 灯寮的花灯也随送到社坛去悬挂在榕树上, 这叫做“散灯”,也标志着春节的结束。

        二月二: 即农历二月初二日 。 是日前后是惊蛰, 传说龙睡了一冬醒来揺头摆尾,响雷闪电,惊动万物,所以二月二,有“龙抬头”的说法 。 家家用 “乌乾藤” 和糯米粉混合做糍(乌乾藤圆仔)吃, 吃了健脾益胃身体壮。村女们用糍来敬神,有的叫“作福”,有的叫“还福” 。

         三月三:即农历三月三日。 是日各家备户用“艾绒”和米粉混合起来做艾角仔,传说艾绒可以解毒暖胃的,人们吃了使能祛湿解毒,健胃强身。有的村妇用祀神拜祖。

清明节:村民部有扫基习惯,纪念祖先,而旦比较重视。凡外出做工的, 特别是年华侨、 港澳宗亲,大都在清明前数天回乡,祭扫祖文, 叫做行青、行山,以烧猪、鹅、烧酒、糯米饭、蛋、烧饼、甘蔗、香烛, 烧纸钱, 燃放炮竹, 进行祭拜, 以求祖先保祐子孙行好运。

        端午节(又叫五月节) : 江洲各村以五月初一日为节。那吉、大田、恩城等地则庆五月初五。 五月节, 家家户户都裏裏粽。 一般包糯米、 猪肉、绿豆、麦豆,富裕人家还加上鸡肉、香菇、蛋黄等食物制成。村人都用裏粽祀神拜祖。据说也是纪念古代大诗人屈原的活动。

       七月七: 即农历七月初七日 。 相传是天上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,俗称“女儿节”,又称“乞丐节” 。初七晚各家各户在阳台、庭院、门口摆上果品糕点,点上香向天祈拜,谓之“慕仙” 。大的村庄还举行“拜仙”活动。有的人半夜起来到河边、水井打水回来,叫“七月七水”,用来洗米晒干贮藏,称之“凉米”,具有解暑清热功能云云。

       中秋节(又称八月十五):零时人们起来掷濑粉。是日以吃濑粉为主,用鸭、鸡、牛肉、蓮藕、药材等煲一煲上等汤配吃。并买回猪肉、三鸟等祭拜祖先。晚上在庭院、阳台摆设月饼、柚子、椰子、芋仔等食品,家人团聚,共赏月华。那吉、大田、恩城等地岑氏村庄制一些糍和点心过节, 没有吃濑粉习惯, 但也颇为热闹 。 中秋节晚上较大的村庄举行“拜月”活动。多由出嫁女牵头,在地巷或塘坦设拜场,拜月女子沐浴后穿白衣裙, 手持扇子, 在八音锣鼓伴奏下绕场一步一拜, 场面壮观热闹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重阳节(九月九日) : 中秋过后秋风起, 小孩喜欢在野外草地上放纸鸢 (风筝) , 至九月九日最盛, 是日还有许多人携带水果、 糕点、 饮料, 结伴登高、郊游 。

        冬至:又称冬节,有冬大过年的俗称。用糯米粉做汤圆祀祖。丧满三年的,多于是日“执金”为坛,择地安葬。冬至这一天的午饭许多人家以汤圆顶餐。


        婚姻习俗

        民国之前, 本族男婚女嫁, 很多人是奉父母之命, 媒的之言结婚的,叫做“盲婚” 。结婚要明媒正娶。“三茶六礼”,  “花轿过门”, 否则便是“无媒苟合”,有违例规。双方家长同意亲事后,由男方送贴给女方,叫“做礼” 。择定吉日,举行迎亲。民国中期,风气渐开,男女双方同意后即交换礼物, 是为定婚。 结婚时, 男方送饼和礼金给女家,女方俗称领饼。过门时,花轿迎娶。男方有“上头”、“迎亲”、“洞房”,婚后“三朝回门”等繁琐礼仪。女子出嫁,有匿阁,打阁及辞轿、上轿前要哭唱嫁女歌,内容多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,兄弟姐妹互爱之前。嫁妆多少,因贫富而定,一般有梳头台、衣架、富者有婢女、耕牛等,贫者只有一个木柜。

        新中国建立后,提倡婚姻自由,婚礼从俭从简,男女结婚,只需到区级政府登记即可,即成合法夫妻。花轿迎要改由步行或坐自行车。进人八十年代,生活水平提高, 婚礼讲排场,闹阔气,普通用摩托和汽车迎娶了。有的在家摆酒,有的在酒楼宴请亲朋。新郎新娘向长辈敬茶,受敬者送一些礼物给新人,祝他们百年好合。


        礼仪习俗: 

        生日、做寿:

小孩出生后,每年周岁,都叫生日。小孩生日叫做“牛屙屎”,穷苦人家做父母的只煮一只鸡蛋染红给孩子吃,作生日礼物。婚后的成年人生日,一般吃餐“好餸饭”以示庆祝。年满六十岁的生日叫做“做寿”,年满七十岁、八十岁、九十岁的叫做“做大寿” 。凡做寿的,都由子女举办,寿期前发请贴,凡接到贴的都先送礼,然后赴宴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, 生日做寿略有些改变, 小孩、 年老做生日多是吃生日蛋糕、 唱生日歌。 华侨和港澳宗亲对做寿尤其重视, 不远万里回乡为父母或祖父母等老一辈做寿,有的在酒楼宴客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 新居入伙:

        新屋建成后,择吉日入伙。先安“香火”,名叫“承白公”,然后贴对联, 放炮竹, 家人挑新竹箩(内有火爆谷、 柏叶、 榕树叶等物)、 簸箕、米筛、小鸡、 戽斗等依次进入。小孩用戽斗向门内做戽水动作,叫做“戽归”,取其语音“大富大贵” 。有的也送红包。是日,主人设宴谢客,十分热闹。

    商店开张,选择吉时,鸣炮挂牌,在鸣炮声中揭布,开张营业,叫做揭幕。


        丧葬习俗:

        送终: 病人临终前, 子女亲属侍候床前。 在外的子女也必须赶回, 听病者临终嘱咐。 殡丧: 病人死后, 即把尸体从床上以床板移至厅堂中地上,头部内向,双脚朝外。一般停尸一至两日,供亲友吊丧才殓出殡。出殡时,子女及其亲属,均技麻戴孝,尾随相木至葬地安葬。70年代开始,提倡火葬,以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对死者进行悼念。参加追悼会的亲友, 只臂戴黑纱, 以寄托哀思。


        族规民约

        岑氏家族还有一些族规民约, 也算为一种传统习俗。江洲是岑氏的集居地, 虽然长期村与村之间存在一些界限, 但对外有互相扶持, 互助友爱的精神,对内憎恶、邪,在族人交往中,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。如二十年代时我岑氏有一人在广州开间花生铺叫广茂香,岑姓兄弟到广州后, 广茂香老板都安排其做工或扶持他们做生意, 照顾食宿; 又如澳门的桃香园, 岑姓兄弟到澳门之后, 都得到照顾和扶持。 有的地方还组织互助组织,如那吉新坪村,从三十年代开始,成立长生益寿会,每户户主为会员, 向公尝和个人筹集一些经费, 哪家不幸有人死亡, 长生会给予补助棺材, 入土安葬, 会员安排轮班帮助处理善后事宜。

        岑氏各村还有以下的族规民约:

         l.发生大灾或贼劫,以打锣求救,听到锣声,族人义不容辞,前往求援。

        2.尊老爱幼。对老前辈讲礼貌, 主动扶助。子女供养年老的父母, 责无旁贷。凡虐待老人,天理不容,族人指责,对幼小儿童,爱护帮助, 时为风尚。

        3.人人自觉爱护村里的树、山、竹林、山塘、水坡。田野路基以“上田管下基” 的原则进行管理, 违者赔偿或罚款。

       4.不得放牲口、牛只践踏农作物,如插秧期及成熟期,不准放三鸟下田, 上田施肥后三天内不得放水过田 。

       5. 出嫁女不得回村生孩子, 不得在父母家过年过节, 等等。


上一条:没有了!
下一条:第五节 岑氏名言古训

技术支持恩平网页设计